走进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西侧,一组形似红飘带的建筑让人眼前一亮,这就是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建设工程 。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的标志性项目,“红飘带”以“艺术+科技”为媒介,通过全域行浸式数字演艺,让观众沉浸式回顾红军长征历史、感悟长征精神,成为许多赴黔游客打卡贵州的重要站点。
贵州是革命的转折地建设工程 。当年长征时,红军在贵州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召开了党的历史上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创下了强渡乌江、激战娄山关、四渡赤水等经典战例,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红是多彩贵州最鲜明的底。
为繁荣多彩贵州特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凝聚奋力谱写式现代化贵州篇章的强大精神文化力量,贵州提出大力实施红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建设工程 。贵州将“大力实施红文化重点建设工程”列为“四大文化工程”之首,积极推动红文化在新征程上焕发时代光芒。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贵州红文化资源富集,红军足迹遍及贵州9个市(州)、60多个县(市、区),留下了丰富的文物资源,见证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建设工程 。截至目前,贵州共有不可移动长征文物750多处、可移动长征文物2500多件(套),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0多处,高等级长征文物数量居全国前列。
传承红基因、赓续红血脉建设工程 。承载着深厚红文化和革命精神的红文物,是革命先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为高质量保护和利用好红文物,贵州加快落地管理好、保护好革命文物的法律法规,推动革命文物活化利用,持续加强全省馆藏红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展示工作,不断提升场馆和展陈的互动式、沉浸式体验效果,提高红文化数字化展陈水平。
以机制建设为牵引建设工程 。贵州建立红资源保护管理利用工作联席会议和重点红场馆管理会,抓紧推进遵义会议纪念馆等提级归口管理工作和红资源保护传承地方立法,出台《贵州省红资源认定标准》。
以文物保护为重点建设工程 。贵州组织制定全省统一的红资源调查、认定、分类和定级标准,启动编制《贵州省革命文物保护工作规划》,提升全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水平,组织开展贵州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保护利用现状核查、红标语类革命文物专项调查工作。
以展陈提升为关键建设工程 。贵州出台《关于优化重要红纪念场馆展示展陈提升红文化整体呈现水平的指导意见》《重要红纪念场馆展陈内容提升实施方案》,优化提升遵义会议纪念馆等10个重要红纪念场馆,推动形成一体贯通、各有侧重、点面结合、特鲜明的展示格局。
2019年以来,聚焦长征国家文化公园“1+3+8”标志性项目体系建设,贵州实施了遵义会议会址周边环境整治及展陈提升、四渡赤水集中展示带、长征文物保护修缮工程等重点项目,有效提升了遵义会议会址、大娄山红文化主题服务区、黔东特区革命会旧址、川滇黔省革命会旧址、黎平会议会址等一批重要红文物的保护展示水平建设工程 。
2025年1月1日,《贵州省红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条例》正式施行建设工程 。《条例》对红资源的调查认定、保护管理、传承利用、保障措施等作出了细致规定,为贵州加强红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发挥红文化资政育人作用
贵州重要革命遗址遍布全省各地,主要包括:以遵义市红花岗区为中心,覆盖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以及遵义市播州区、汇川区、桐梓县、习水县、仁怀市、赤水市等县(市、区)点线结合的中央红军长征遗址群;以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为中心,覆盖铜仁市德江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石阡县等县的黔东革命根据地遗址群;以毕节市为中心,覆盖黔西市、大方县、七星关区、赫章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等县(市、区)的红二、红六军团长征革命遗址群;以贵阳市为中心,覆盖息烽县、修文县、开阳县等县的、爱国进步人士革命斗争遗址;以及川黔边、黔桂边、滇黔边中共地下组织和游击武装革命斗争遗址等建设工程 。
红文化重点建设工程重点是要把丰富的红资源保护好利用好、红传统传承好弘扬好,更好发挥红文化资政育人的作用建设工程 。
在红阵地培育上持续发力建设工程 。着力培育提升一批红主题教育基地,发挥好贵州长征干部学院干部教育培训阵地作用,系统化、常态化面向全国讲好长征故事和贵州故事。贵州现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44处、国家级国防教育基地10处。
在红研学实践上持续发力建设工程 。贵州深入开展红研学实践,持续开展好“重走长征路”研培体验等系列活动,制定实施红军长征村、长征历史步道建设保护计划,持续推出红研学精品课程,持续办好红讲解员大赛,建设一批红讲解员先锋队,提升贵州红文化整体呈现水平。遵义会议纪念馆、遵义1964文化创意园等先后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激发红文旅融合发展活力
近年来,贵州持续强化红文旅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红旅游精品线路,开发红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打造“文化+”产业链,推动红文旅产业创新发展建设工程 。
在红旅游产业方面,2021年以来,贵州以长征遗址遗迹为重点,结合其他红资源,与自然景观、民族风情深度融合,打造红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工程 。2024年“重走长征路”研培体验活动发布10条红旅游精品线路,带动沿线地区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繁荣发展,促进当地居民就业增收。
在数字化转化方面,贵州以科技赋能打造文旅产品,亮点频出建设工程 。在贵阳,首个以长征为主题的全域行浸式数字体验场馆——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2023年开启试运营,成为贵州红文化转化旅游产品的成功典范,并于2024年10月正式运营。试运营以来,合计演出9900余场,接待超100万人次。在遵义,以“红+科技”为亮点的《伟大转折》剧目正式演出,通过现代舞台创意和创新科技手段带来全景沉浸式演艺效果,再现红革命历史,营造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
在旅游提质增效方面,遵义市编制《遵义市红旅游提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一年快起步、两年见成效、三年大提升”行动目标;建立红文化人才资源库,整理完善红文化专家档案;以文学、影视、舞台剧目等形式,推出红主题文艺精品建设工程 。
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贵州不断增强建设文化强省、担好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信心决心,大力实施“四大文化工程”,对贵州独特文化魅力与深厚底蕴进行深入全面挖掘并推进传承创新发展,全力构筑贵州自信自强精神新高地建设工程 。
数据来源: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
原刊于《人民日报》(2025年01月03日 第 12 版)